2000年,杨伯涛将军——曾任国军第18军军长——去世,享年91岁。尽管临终前由于重病已经连家人都认不出来,但他依然在弥留之际深深怀念着曾经的上司黄维。为何他会如此“念念不忘”黄维呢?原因其实非常简单。杨伯涛一直认为,正是黄维这个“外行”的决策,最终葬送了国军十二兵团的命运。而在所有让他感到无法理解的决策中,最令杨伯涛迷惑不解的,是发生在双堆集战役期间的“一个参谋失踪事件”。
一、杨伯涛的疑虑
在整个双堆集战役的进程中,特别是在国军十二兵团被彻底围困之前,杨伯涛对黄维的一些决策感到难以理解。尤其是黄维明知继续前进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危险,却依然放弃了固守蒙城的作战计划,这让杨伯涛百思不得其解。
1948年11月6日,黄维的兵团从平汉路的确山、驻马店一带出发,任务是前往徐州增援黄百韬的部队。兵团下辖的第10、第14、第18军为第一梯队,另有第85、第18军49师为第二梯队。在这次任务中,黄维的部队一路东进,并于11月14日抵达安徽阜阳,18日时,第一梯队抵达蒙城附近。
然而,就在他们到达蒙城不久,黄维命令十二兵团的先头部队——18军的一部分——于19日拂晓渡过涡河,打算为后续大部队开辟前进通道。但此时,敌方的中野一纵已经赶到涡河对岸并构筑了防线,导致18军11师的强渡计划受阻。虽然当天中午与中野的敌军展开了激烈交战,但依旧未能成功,最终不得不后撤。
展开剩余80%在这种局面下,黄维又命令14军从另一个方向进行偷渡。由于当时中野的主力并未完全集中,14军的偷渡计划取得了成功,并在天亮前抵达涡河对岸的板桥集、赵庄一带。然而,令人难以理解的是,14军渡过涡河之后整整一天毫无行动,静静待在驻地。根据当时的战况,正是全力推进的关键时刻,尤其是中野的其他部队仍在向一纵靠拢,如果此时突进,很有可能打开一条通道。
杨伯涛觉得事有蹊跷,作为18军的老兵,他非常熟悉中野的战术。此前,中野部队因为缺乏足够的武器,通常采用尾击、侧击等运动战的方式,很少进行正面交锋。然而,这一次中野一纵在涡河岸边的阻击战,却显示出极为顽强的抵抗。中野不仅正面迎击,而且打得异常顽强,从19日凌晨持续战斗至当日下午,显然有意将国军部队击退。而更奇怪的是,中野不再封锁消息,反而广泛散发战斗传单,仿佛不在乎国军得知其动向。
这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作战方式,使杨伯涛深感不安。经过一番分析,杨伯涛判断中野可能已经做好了围困十二兵团的准备。因此,继续推进很可能会陷入困境。基于此,杨伯涛建议黄维采取保守策略,固守蒙城。按照他的计划,既然已经判断出敌方有所准备,那么不如在蒙城待上一段时间,等到了解敌情后再做决定,是否全力进攻或守势。毕竟,蒙城是国军的地盘,物资供给不会成问题,并且在这里既可防守也有足够的机动空间。
然而,黄维并没有采纳杨伯涛的建议。在经过一番考虑后,黄维决定继续前进,最终否决了固守蒙城的方案。更为耐人寻味的是,在兵团即将离开蒙城时,14军军长熊绶春还提出,至少应该在蒙城留下部分兵力作为后退的保障,以防万一。可黄维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,命令各部队继续行动。
这一连串的决定让杨伯涛感到困惑不已,但这还只是战役中黄维做出的众多让人难以理解的决策之一。
二、参谋失踪事件
在十二兵团离开蒙城之后,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迅猛。到24日时,兵团已经成功渡过浍河,先头部队的第10军和第18军分别控制了南坪集以西和以北的大片区域。此时,为了诱导黄维北进,中野派出了四纵、九纵等部队进行战术性撤退。黄维错误地判断为中野的伤亡惨重,力量已经不足,于是他认为敌军将会“一触即溃”。因此,黄维向蒋中正发了一份自信满满的电报,宣称十二兵团已经在浍河取得了胜利,并且大肆追击敌军。
然而,电报发出后仅仅几个小时,黄维便收到了两个震惊的消息。首先,黄百韬兵团已经在碾庄全军覆没,尽管这一消息早在22日就已发生,但直到此时黄维才知道;其次,蒙城已被中野攻占,这意味着国军失去了重要的后方支撑点。
这两个消息的传来,让黄维顿时感到不知所措。失去黄百韬的支援后,继续北进已经没有意义。与此同时,中野南下的部队也正在逼近,十二兵团的退路被切断,形势变得愈加险峻。黄维虽然深感后悔,但后悔已无法改变局面,于是他紧急召开了军事会议,商讨下一步的行动。
会议中,杨伯涛提出,尽管形势严峻,但还没有无法挽回的局面。由于中野的包围尚未完全形成,他认为如果兵团能迅速向东南方向突进,前往固镇与李延年部会合,便有可能安全脱困。这个提议令黄维产生了动摇,虽然起初他对此感到犹豫,但最终他决定在24日的后半夜发布转移命令。
然而,就在黄维即将下令出发时,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。杨伯涛准备好了所有相关的后勤安排,正等着黄维确认出发时间,却得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复:黄维决定再等一等,因为负责传达转移命令的参谋失踪了。
这一消息让杨伯涛极为震惊。此时敌军已在四面逼近,后方补给线也已被切断,而黄维竟然因为一个小小的参谋失踪而停滞不前。这个决定让杨伯涛无比愤怒和困惑,但黄维依然坚持不下达出发命令,导致十二兵团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。
三、真正的原因
这场发生在双堆集战役期间的“参谋失踪事件”,虽然看似小事,却直接影响了国军兵团的命运。十几个小时的拖延,使得中野的各个纵队成功赶到预定位置,最终将黄维兵团围困在双堆集,面临了致命的危机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那个失踪的参谋,成为了黄维兵团覆灭的导火索之一。
那么,为什么黄维会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,执意等待这个参谋的出现呢?普遍的解释是黄维担心参谋的失踪可能导致转移计划的泄露。但从更深层次来看,黄维的拖延背后,真正的原因是他在害怕承担责任。
黄维之所以放弃固守蒙城的计划,并非完全是因为糊涂,而是由于上级急于救援黄百韬,要求他继续北上。而黄维若坚持固守蒙城,不仅不能救援黄百韬,且会面临上级的严厉追责。因此,黄维不得不做出这个看似错误的决定。
同样,当黄维决定转移兵团时,他心里清楚,这一决定并未得到上级的批准,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。这意味着,若转移后兵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